湖廣會館
重慶康翔實業集團 2020/10/28 來源: 本站
【字體:大 中 小】 【打印此文】
明末清初,四川歷經戰亂、饑荒、瘟疫、虎患,人口劇減。清政府鼓勵外省移民入川墾荒,湖南、湖北、廣東等地民眾大舉向四川移民。“湖廣填四川”移民浪潮下,重慶逐步繁盛,為共敘鄉愁共同發展保障權益,各省移民陸續在城中設立會館。清代重慶城便先后建有著名的"八省會館"和云貴公所。(湖廣會館、江西會館、福建會館、陜西會館、浙江會館、江南會館、廣東會館、山西會館、云貴公所)。其中,保留至今,建筑最宏偉氣派的湖廣會館、齊安公所,及相毗鄰的廣東公所,就是今天統稱的湖廣會館建筑群。會館核心區占地面積18418㎡,建筑面積7653㎡,是目前全國城市中最大的清代會館建筑群。湖廣會館又稱禹王廟、禹王宮、楚廟,祀大禹王,以鎮水患。齊安公所又稱帝主宮,祀帝主(亦稱福主),以祈求幸福吉祥、平安無恙。廣東公所亦稱南華宮,祀南華老祖慧能。
重慶湖廣會館是先輩給我們留下的寶貴歷史遺產,它歷經輝煌又走向衰落。近幾十年來,會館建筑群埋藏于雜亂的民居建筑和工廠、倉庫之中,并不斷被拆除縮小,館內精美建筑年久失修,損毀嚴重。20世紀八十年代中期,重慶市和渝中區兩級政府決定投資1億多元對湖廣會館核心區建筑群進行保護性修復。2003年12月28日,重慶湖廣會館修復工程啟動,歷時21個月,2005年9月29日,重慶湖廣會館修復工程竣工并正式對外開放。在這次工程中,文物“保護修復”的新理念,中外專家國際合作的新模式,以及在工程中使用的特殊技術與新方法,都成為了寶貴的成功經驗。
會館重新開放15年以來,接待海內外游客逾千萬,成為重慶城市的名片;作為全國最大清代會館建筑群,宏大精美,匯聚濃濃鄉愁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堪稱重慶的故宮,在海內外享有盛譽;同時,她更是凝聚了巴蜀先民對中華文化的敬畏和驕傲,是華夏文明在巴蜀大地傳承的重要載體和明證;堅韌頑強、開放包容、豪爽耿直、勇敢創新的城市人文底色,在這里薪火相傳,是3400萬重慶人民的精神殿堂。近年來,我們致力希望能夠將會館打造為最具特色的中國傳統文化和城市歷史文化教育實踐的城市課堂;燦爛的歷史與現代文化交相輝映的精品舞臺。讓古老的會館持續在城市精神文化生活中發揮作用,釋放魅力。
禹王宮
禹王宮是湖廣會館的主要組成部分。湖廣會館奉祀大禹,所以又叫禹王宮。禹王宮始建于康熙年間,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又加以擴建。現在修復的面積有2270平方米。禹王宮所用的木材,當年都是從湖北運來。禹王宮是重慶湖廣會館建筑群里最大的一處建筑,其面積約占全館三分之一。
傳說大禹是夏代以前,成功治水,造福于人的英雄楷模。清代湖廣省大致相當于今之湖北省和湖南省,地處長江中游,漢江以南的廣大地域地勢低平,歷來洪災不斷。湖廣移民就以祭拜大禹來祈求風調雨順、舟楫平安。這一尊大禹像全部用銅鍛成。大禹是四千年前的治水英雄,治水十三年,三過家門而不入。他不辭辛勞,為人民消除災害的精神至今仍然受到后人的尊敬。
當年移民們建起會館、以隆重的禮儀祭祀家鄉鄉土神,其實是對華夏文明的敬畏與傳承,是“多元一體”華夏文明在曾經荒蕪的巴蜀大地的一次偉大的傳播和復新,會館也因此作為文化的載體和明證,在城市的文化構成和精神生活中占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時至今日,每年湖廣會館都要在清明節舉行禹王祭祀大典。三百年來,一代又一代的重慶人一直傳承著這份文化,使這中華民族優秀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一直傳遞下去。
齊安公所
齊安公所是湖北黃州府移民修建的一個府會館,始建于清嘉慶年間,目前保留下來的建筑為清光緒重建。湖北黃州府是歷史上著名麻城孝感鄉所在地,是“湖廣填四川”大移民的主要區域。黃州府在隋唐時期稱為齊安郡,所以黃州會館也叫齊安公所。齊安公所整個建筑布局依中軸線排列,由下往上是戲樓、天井、看廳、抱廳、大殿,兩側為附屬建筑。齊安公所在重慶湖廣會館建筑群里是保存得最為完好的建筑,建筑面積約1600平方米(天井除外),僅次于禹王宮。齊安公所的大門與傳統會館大門建在中軸線不同,位于建筑側面,大門斜向東方,朝向移民的家鄉湖北黃州府方向,這里有風水的講究,也寄托了移民對祖籍地的思鄉之情。
齊安公所奉祀帝主。帝主是天官、地官、水官的主神。按傳統說法,天官賜福拜祀他不但可以功名富貴,延年益壽,而且可以生意興隆,財源廣進;地官赦罪,水官解除厄運,拜祀他們還可以改過自新,消災免難。
相比禹王宮和廣東公所,齊安公所的戲臺是湖廣會館建筑群保存最為完整、精美的戲臺,戲臺上的雕刻具有相當高超的藝術水準。戲樓周圍的精致木雕當中,有兩幅浮雕分別反映了移民祖籍地和居住地的環境,意義深遠。左邊一幅深浮雕雕刻著重慶城樓及錯落有致的山城民居,城外江邊碼頭千船競帆,城門上刻有“熏風門”三字。熏風門是重慶宋代的城門,宋代重慶城共筑了熏風、千廝、洪崖、鎮西四座城門,到明代才發展成十七座城門。這幅浮雕是重慶建城史的有力佐證。右邊一幅深浮雕,借用晚唐詩人杜牧《清明》詩中“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的意蘊,表現了移民祖籍地的生活場景。據考證,杜牧描寫的杏花村,位于現湖北麻城縣的歧亭鎮,為當年“湖廣填四川”移民主要移出地。戲臺兩側的撐拱上雕有展翅欲飛、栩栩如生的鳳凰,表現了移民對家鄉的圖騰崇拜。除了精美的戲臺外,齊安公所看臺也別有特色。看臺位于2.2米高的石臺上,左右兩廂的看臺屋頂非常漂亮,屋頂的形式為歇山頂。兩廂的木欄板,全是精湛的木雕,這些木雕除了花草和幾何紋圖案外,主要是二十四孝的歷史故事,集中演繹了中國傳統文化當中的“仁、義、禮、智、孝”觀念。
廣東公所
廣東公所又名南華宮,始建于康熙年間(《重慶建筑志》載)。入口大門為牌樓式,四柱三間五樓。各樓翹角飛檐,樓面房脊、瓦垅、滴水俱全。有二圓形漏窗。門上豎額飾浮雕卷草龍經緯度,上有“廣東公所”四個金燦燦的大字,標示整個建筑的隸屬關系和性質。門楣上題刻“南嶺觀瞻”釋為:屹立在重慶的粵嶺勝景,兩側門上題刻“岳峙”、“川渟”釋為“山峰雄屹”和“江河匯積”。院內以戲樓為中心,三面是耳樓和看廳。戲樓為木結構歇山式淡綠加黃色琉璃瓦頂。樓高8米許,梁架為八檁五架梁后的三步梁用三柱。角梁之下為屈蹲負重力士的圓雕,細觀有漢擊鼓說唱俑之遺風。戲臺面寬9米、進深8.4米(至墻)。戲臺高2.8米。兩側耳樓為觀戲樓廂,左樓長26米,寬2.8米,青瓦面;右耳樓長21米,也寬2.8米。別有兩額匾書字,一為“騁懷”、一為“游目”,意即觀戲使人胸懷寬廣、飽眼福知天下事。中為天井,從戲樓過天井至看廳。兩旁看廂分該會館的后殿建筑已在解放東路小學時被拆除。現存廣東公所的規模確不太大,但非常精美。
推薦看點:八角藻井,在戲樓不僅起裝飾作用還有擴音器的效果。藻井這一中原古代宮殿建筑構件的運用,不但成為客家人繼承和延續中原文化的見證,而且作為獨立構件,其內涵實際上已融入了中國道教中的“八卦太極圖”。